首页 资讯 正文

福建南安首创宗亲调解室“祠谱亲和”四维模式显成效

体育正文 11 0

福建南安首创宗亲调解室“祠谱亲和”四维模式显成效

福建南安首创宗亲调解室“祠谱亲和”四维模式显成效

当明代祠堂的香火与现代法治理念交融(jiāoróng),一场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正在(zài)南安市洪濑镇上演。2024年5月31日,在南安市司法局和信访(xìnfǎng)局的指导下,泉州市首个(shǒugè)宗亲调解组织(zǔzhī)——洪濑镇开闽(四都)宗亲调解室正式挂牌,成立一年来,以(yǐ)“祠、谱、亲、和”四字密码,成功化解30余起矛盾纠纷,群众信访量同比下降33%,更创下“上午受理、中午调解、下午(xiàwǔ)履约”的“洪濑速度”,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。 古厝新生:祠堂变身(shēn)治理枢纽 踏入金山(jīnshān)祠堂,“和为贵”匾额下的调解区正(qūzhèng)见证一场“现代六尺巷”故事。村民小王与(yǔ)邻居老王因排污纠纷(jiūfēn)对峙七年,三次动手未果,却在调解员引导的“净手(jìngshǒu)焚香、诵读祖训、共植和解树”三步仪式中冰释前嫌。“穿过祖训照壁时,火气就消了一半。”调解室主任王灿裕道出祠堂空间(kōngjiān)的治理智慧——电子屏滚动播放民法典条文,玻璃柜陈列百年族谱,祭祀空间变身“德法共治枢纽”。 这套“仪式赋能”机制成效显著:成立一年来,祠堂调解50余场次,纠纷处置效率提升50%,辖区信访量同比(tóngbǐ)下降33%。古厝不再(bùzài)仅是祭祀场所,更成为村民“有事找祠堂”的(de)新共识地标。 百年族谱:黄纸(huángzhǐ)黑墨定分止争 在福林村一桩纠缠34年的土地纠纷案中,明代《桐城王(wáng)氏族谱》成了“破局密钥”。泛黄(fànhuáng)纸页标注的百年用地轨迹与现代产权图精准重合,当当事人王某瑜看到先祖手书的地界标记,长叹“争这些没意思”。调解(tiáojiě)室(shì)创新“古今互鉴”法:族谱陈列柜与法典(fǎdiǎn)并(bìng)置,7起宅基地纠纷通过族谱补全(bǔquán)“口头契约”证据,结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》实现情、理、法三重互证,土地类纠纷调解周期缩短40%,积案零复发。 “族谱是活的历史证据库(kù)。”调解员展示光绪年间《厝地公约》,泛黄墨迹与当代法律条文(fǎlǜtiáowén)形成跨越时空的“法治对话”。 乡贤聚力:跨洋调解零距离(língjùlí) 18位由(yóu)宗亲会长、退休干部、侨领组成的“银发调解天团”,平均年龄50岁却熟稔“人熟地熟事熟”优势。在前瑶村厝地复耕纠纷中,调解员联合老人会搬出家族情谊,援引百年(bǎinián)村规,促成三方自然村和解(héjiě)。更令人称奇的是其“全球触角(chùjiǎo)”:通过宗亲微信矩阵覆盖广东、山东及台胞、菲律宾侨胞等30万宗亲,在外(zàiwài)乡贤主动回乡申请调解,实现积案(jīàn)复发率归零。 “政策讲透,乡情谈够,矛盾就解了。”老调解员王某川的心得,在创新的“模拟调解大赛”中代代传(dàidàichuán)承,让族(ràngzú)老智慧(zhìhuì)与法律专长双向赋能。 无讼(wúsòng)新俗:一米巷道见胸襟 “净心、交心、舒心(shūxīn)”三心工作法成调解标配:祠堂仪式切断冲突语境,95%当事人情绪(qíngxù)平复(píngfù);乡贤用“兄弟同心,田涂变黄金”等闽南俗谚唤醒亲情;“乡贤回访制”让7起邻里纠纷100%主动履约。在某巷道纠纷中,双方各让1米共修5米宽路,祖训“包容传家”化为法治(fǎzhì)自觉。如今,洪濑(hónglài)中心小学在祠堂开设模拟(mónǐ)法庭,孩童在孝道故事墙前驻足,“有事找祠堂”渐成基层善治新民俗。 南安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宗亲调解(tiáojiě)室以“祠、谱、亲、和”四维驱动,实现了传统宗亲文化与社会治理的“双向奔赴”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。当“枫桥经验(jīngyàn)”穿(chuān)上闽南文化新衣,基层善治的画卷正在这座千年古镇徐徐展开。(图片提供:林志谦(línzhìqiān) 陈玮玲)
福建南安首创宗亲调解室“祠谱亲和”四维模式显成效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